星空5G 导航

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

2024-07-03编辑:本站
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

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 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摄影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境的手段。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 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 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 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 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意境的诱发,

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意境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意境体验。

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意境便没有 摄影艺术,在整个摄影艺术中,意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 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 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 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 。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 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 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

艺术意境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 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摄影作品 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欧威特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思想极为简单:“我力图使观众获得快乐,但我首先要求的是富有意境、具有人性的照片。
在今天的世界上,太多的事情都是由毫无感情、缺乏人性的人干的。我的意思是有的照片即使能引人入胜、充满机智诙谐,技术上也完美无暇,但若不具有个性,那它便失去了作为一张有趣的照片所包含的神韵。”因此,从事这种创造性活动的艺术家必定是具有丰富意境的人。


二、 再现生活的意境表达

摄影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将意境对象化为艺术形象。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创作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塑造形象来传达意境,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将艺术创作视为“人类意境符号形式的创造”。摄影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意境活动,是用摄影的独特符号系统来表现人类的崇高意境,因而摄影艺术创作对主体思想意境的表现呈现为一种“表现美”。 摄影家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总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审视被摄对象,对被摄对象进行审美改造和艺术加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进自己的态度、情绪和意境。因而,塑造的摄影艺术形象凝聚着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意境。当审美主体直观到自身的意境时,便会因满足而获得美感。创作主体的审美意境直接支配着整个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从审美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从审美表象、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甚至从具体的取景、构图、布光到后期制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主体的态度、情绪和意境,体现着主体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 审美意境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支配,还体现在主体意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主体意境的表现有两种形态:纪实形态和象征形态。摄影本身的纪实属性决定了纪实形态是摄影艺术主体意境表现的主要形式。创作主体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将主观意境潜藏在客观写实的艺术形象之中。摄影家表现意境,一方面直接抓摄现场瞬间氛围和人物瞬间情绪,直接拍摄被摄对象的喜怒哀乐悲等意境,深入发掘心灵深处的意境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摄影家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构图的取舍和光影的控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意境揉进了艺术形象中。而现代摄影诸流派的创作手法来营造“主体意境的表现美”,将主体意境掩藏在点、线、面的构成关系之中,或潜藏在“无明确含义”的象征符号之中,认为客观对象只是主观意境表现的物质依托,只有削弱其现实时空意义,才能渗透进主体的意境,才能将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品意境的发掘。摄影艺术意境的表现形式有“情景交融”和“情理交织”。我国摄影艺术的意境,与传统的绘画和诗歌一样,多借助自然景物而呈现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摄影家开拓意境,或以“情”传神;或以“神似”求“形似”;或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穷的“画外画”和“像外像”,情和景交融互渗,才发掘出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当摄影家因体验人生、体验社会生活而触发意境,萌生创作冲动时;当这种意境与人类的意境,与时代的意境相通时,感性意境升华为理性意境,转化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境,便取得了情与理的统一,呈现为一种在有限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理性外延的意境。

三、 摄影作品中的意境交流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其作品就不能仅满足于人的视觉愉悦感,而更应去观照人的心态和揭示人的本质,因此摄影作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再现客观事物和形象,而应当考虑如何揉合进作者的意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方寸具有更深邃的内涵。摄影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其内容不是纯客观再现的生活,也不是逼真摹写的生活,而是经过艺术概括,饱浸着摄影家思想意境,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的生活,是一种心灵化的生活和心灵物态化的生活。因此有人说史密斯的作品在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懂照片和不懂照片的人,他的影像看不出技术性的语法,只有意境上的的语言,连不识字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因此,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不仅包括摄影家能动反映的生活,还包括摄影家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发掘。概括地说,摄影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除了呈现的“客观再现”的内容外,还包括凝聚的“主观表现”的内容。体现在摄影作品中的主题是摄影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境,表现着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思考、态度和意境,表现着社会的意境和人类崇高的意境,表现着时代的意境和民族的意境。 摄影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创作者得以表现意境的物质基础,点、线、面的安排,画面布局的择取,影调、色调、明暗及形体组合的处理产生了“有意味的形式”,才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义,同时也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意境的属性。每一种具体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感受,都能引起或优美、或抒情、或炽烈、或豪放、或优郁等对应的心理反映和感受,能表达出个人、群体、社会或民族的特定精神,这就构成了“形式的内容”。


在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只有首先对作品进行感知,才能读解和阐释其内容和意境。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因素一齐呈现在观众面前,直接作用于眼睛这种审美感官,让观众充分地感知和尽兴地体验。观众的观赏活动和意境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影调、色彩和对艺术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才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因此作品内容与形式决定着欣赏者接纳的意境和生发的意境,即进行着意境交流。

四、 鉴赏过程的意境共鸣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意境的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是创作者“移我情”,将自我意境移入作品;一是意境物态化的作品对于欣赏者,产生“移他情”的魅力。所以艺术传递意境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创作主体表现意境;一方面是鉴赏主体体验意境和生发意境。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意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被摄对象的客观意境,摄影家的主观意境及鉴赏者生发的意境。画面上表现的“被摄对象的客观意境”其实并不“客观凝聚着摄影家的主观

意境,而鉴赏者生发的意境也只是对这种意境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鉴赏主体的意境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体验画面表现的意境和潜藏的意境;一是触境生情,生发的意境。在摄影艺术鉴赏时,鉴赏主体所体验的意境与生发的意境,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意境和鉴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意境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意境的复杂性和转移性。意境往往是多种意境的并存,各种意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主观因素指摄影创作主体的态度和鉴赏主体的态度:鉴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意境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境、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意境进行“再创造”。一位西方的美学家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原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如此看来,产生意境共鸣主要看主体的意境态度。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意境。”作品中的意境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

1 纪实性特征
  帮助达盖尔确立摄影术的法国国会议员阿拉戈,在摄影术发布的当天发表感言:“考古学家将从这项新技术中得到多大的好处呀!光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纳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写下来,就需要花20年的时间,还要有大批擅长描绘的工匠,而假如利用银版摄影术的话,那么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同样规模的任务……”在这段激昂的陈词里,阿拉戈所着重推介的是摄影术精确摹写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摄影艺术的“纪实”能力。“纪”,同“记”,所谓“纪实”,就是逼真、精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或现象,摄影艺术的这一特征来源于透镜成像的共轭关系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摄影艺术的技术性所赋予的。在摄影术诞生之初,一名记者向没有见过摄影术的读者解释摄影为何物时,曾经形容为:“就像在马路上拿着一面镜子,周围的景物都极细致地反映了出来,然后把镜子带回家中,这些景物就永远留在上面了”。①这是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形象阐述。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有着三个层次的不同内涵:首先,摄影艺术能够精确地复制客观对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真实与逼真;其次,摄影主体必须亲临活动现场,即便是用摄影艺术表达摄影艺术家自我的情感,也必须在一定的现场拍摄其中的事物或现象,这时的纪实性表现为一种现场性;最后,摄影艺术只能表现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物,对于过去和将来的事物没有表现能力,这时的纪实性又表现为一种现实性。②摄影艺术纪实性的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对摄影艺术的本质和创作手法作出了规定,但在某些时候,如果刻意坚守纪实,又会对摄影艺术创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摄影艺术界曾有过激烈的论争,部分新闻摄影专业人士坚持“写真纪实”的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摄影,是因为它是对于真相的记录,照相机面对的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则就不是“照相”,而是“照假”。他们还认为具体可视形象的记录,是摄影艺术的特点乃至生命所在,是摄影艺术自立于艺术之林的依据,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其他艺术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其他艺术的真实性是概括的,可以虚构编造;而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必须实现真人、真事和真场景这“三真”的统一,才能实现摄影艺术作品的美。另一些以艺术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摄影人则坚持“技术纪实”的观点,他们认为写真纪实论只适用于新闻摄影,对艺术摄影而言,纪实只是一种自然属性,是由摄影艺术的技术条件所带来的,但这种纪实并不等于真实,真实也未必需要纪实才能实现,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其他艺术所要求达到的真实性一样,是必须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的。从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没有萨洛蒙、布勒松等坚持写真纪实的摄影艺术家们的努力,今天的读者就享受不到那些决定性瞬间赋予眼球的冲击;而如果没有曼瑞、哈尔曼斯等摄影艺术家的奇思妙想,读者也就感受不到图片中异想天开的广阔世界。正当写真纪实论者与技术纪实论者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些折中主义的理论家抛出了“广义纪实”和“狭义纪实”这两个概念。他们把“狭义纪实”界定为事实和形象真实的一致性,要求照片的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必须忠实地记录当时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真实情景;“广义纪实”则是指在艺术摄影中,摄影艺术的真实性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只要拍摄者选择的题材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加工,并创造条件完成创作。③
  关于摄影艺术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纪实性,相信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新闻摄影而言,纪实无疑就是“写真纪实”,图像与事实之间不能存在人为的、主观造成的差距。当然,由镜头特性或特定条件下的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所造成的变形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艺术摄影来说,摄影艺术家必须在记录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一定的艺术变形,从而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渗透到摄影画面的艺术形象中去。
  新闻摄影的写真纪实是建立在技术纪实的基础之上的,在很多情况下,照片中的“真”只是一种表象,要真正地使纪实等同于真实,还需要摄影艺术家的精心选择、提炼与概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总是交织在一起,有些看起来是真的事物或现象,却来自人为的操纵与控制,这时的“纪实”只能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对此,法国摄影理论家吉泽尔・弗伦德在著名的《摄影与社会》一书中曾指出:“它(照相机)看起来既精确又公正。摄影比起其他任何媒介来都能更好地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以那个阶级的观点来解释事件,因为摄影虽然极为逼真,但却具有一种虚幻的客观性。镜头,这只所谓没有偏袒的眼睛,事实上允许对每一事实进行可能的歪曲……。”而有些在我们看来再虚假不过的画面,却从宏观层面上表现着生活的真实,《穿着军装的天使》就是鲜明的例证。这张图片是侵华日军占领广东时摆拍出来的,表现的是一位“将难民视作自己母亲背往避难所的皇军勇士”,还附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这是我皇军真正的写照:占领广东当日夜晚,由于敌军放火焚城后逃逸,全城许多地方都陷于火海之中。在大火及浓烟密布下,许多城里的居民都收拾细软衣物开始逃难。在此情况下我军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在尚未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之前,就立刻卷起衣袖于海珠公园建立避难所,协助收容难民。”如果单从技术纪实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张纪实照片,但照片的内容却是日军为了欺骗世界舆论而耍出的卑鄙伎俩。
  摄影的纪实性特征还常常使其成为一种鲜明、有力的证据。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发生后,法国传教士诬称县令之死实为自刎,北京《京话日报》在3月29日的第570号刊登了南昌知县江召堂的遗体特写,并附文字说明――“江西南昌知县江大令召堂被天主教请酒谋杀,凶手便是劝人为善的教士。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说是自刎。本馆再四辩白,今特把江大令受伤的照像,做成铜版,印入报内,请大众看看这样自刎的有没有。”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用照片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也是中国新闻照片参与民族斗争的第一次。在现代法庭审判中,以摄影照片为代表的影像资料已成为重要的“呈堂证供”,因此,如今各家司法鉴定机构都在积极地招募、培训具有影像司法鉴定资格的专业人才,以鉴别这些影像证据的真实性。
  2 瞬间性特征
  摄影艺术纪实性特征的第三大要义,乃是“只能表现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事物,对于过去和将来的事物没有表现能力”,不论是在传统胶片时代还是今天的数字时代,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照相机所记录下的被摄对象,只能是快门从开启到闭合这一短暂时间内被摄对象的瞬间状态。摄影艺术的这一瞬间性特征,既赋予了自己一定的优势,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些缺陷。
  首先是与电视相比较而言的。20世纪40年代,电视从问世到风靡世界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到了70年代,它已经对报纸造成了强烈的冲击。1972年,曾因出色的摄影报道而拥有4

000万读者的《生活》杂志“36岁而亡”(《国际先驱论坛报》语)。电视的冲击,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与摄影相比,电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声的动态图像上,而电视可以现场直播的特点,也使其比摄影报道更具时效性。
  其次,摄影艺术的瞬间性特征也为摄影造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事物的真实性是在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转换中体现出来的,例如丘吉尔在卡什的相机面前表现出狮子般的愤怒,并不意味着愤怒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其实愤怒是每个人性格中都具有的一面),而摄影图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摄影艺术的这种瞬间性特征,去摆布、导演出各种各样的瞬间,以证明某种现象或某件事物的真实性。
  再次,摄影艺术的瞬间性特征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常说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是针对摄影艺术的瞬间性而言的。画家和文学家可以凭借对现场的回忆或他人的口述来重现现场,而摄影艺术家一旦错过一个精彩的瞬间,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说过:“当我在拍摄照片时,如果忽然有人跳出来挡住我的镜头,我会为此急得发疯――甚至会气得立刻把他杀掉!要知道,在一次采访中,最精彩的镜头往往只有一个,稍有延误,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瞬间性会为摄影艺术带来上述缺陷,但它赋予摄影艺术的优势仍然是主要的。摄影的“代名词”――布勒松将摄影艺术中的瞬间称作“决定性的瞬间”,并以一生之精力来实践这一口号。摄影史上优秀的纪实类作品,大多以抓取了情态生动、富于张力的瞬间取胜。具体来说,瞬间性特征给予摄影艺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摄影艺术对于瞬间画面的截取,能够引发观众对于这一瞬间的前后两个时间段的联想,从而赋予摄影作品无穷的张力。
  第二,作为唯一的一种能够以高度清晰的静止、凝固的形象来定格社会生活的技术手段,摄影艺术能够高度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也有兴趣对画面中的形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摄影艺术家郑鸣的《望长城内外》就是一幅用凝固的形象来定格历史的经典之作,画面中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丈夫在长城观光时,不停地出现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的动作以及不一致的惊喜表情,当两人再一次“分道扬镳”时,拍摄者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一个耐人寻味的经典瞬间便被永远地凝固下来了。
  第三,摄影艺术的瞬间性能够将三维空间的社会生活凝固在一个二维平面中,从而使作品比电视更易于阅读,也更易于保存。
  瞬间是转瞬即逝的,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正是因为美好的瞬间一旦失去,就不可能上演第二遍,所以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对摄影艺术家抓取瞬间影像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以手脚麻利、眼光敏锐、思维敏捷为基础的抓拍是获得精彩瞬间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3 图像性特征
  摄影艺术之所以是摄影艺术,是因为它使用一种不同于文字的特殊的视觉语言来诉诸观众的眼球,这种视觉语言直观生动,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与文字相比,摄影艺术的视觉语言还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超越地域界限,能够为不同国家、民族的观众所理解。在2006年3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活动中,来自俄罗斯的评委菲力克斯・施马格尔・阿拉诺维奇曾说:“图像不是方言,图像可以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让人交流,这很有趣。”④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视觉图像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广泛兴起,人们开始把今天的社会称作“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图像取代文字”、“一图胜千言”等说法也应运而生,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摄影艺术图像性特征的一种误解。不管是视觉语言还是文字语言,传递的都是信息,图像或文字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媒介,究竟是用图像还是文字来传递信息,要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譬如会议新闻报道,我们可以选择文字来传递其中的重要信息,如决策、决议等。摄影的手段则主要用于表现会议中的一些新人物、新现象,或是抓取会场上的精彩瞬间以改变会议报道冰冷、僵硬的传统面孔。
  要想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图像性特征赋予其自身的优势,摄影师必须在拍照时通过各种方法来强化照片的视觉效果。之所以讲求构图、用光与色彩,为的也正是这个目的。在这里,着重介绍“视觉冲击力”这一重要概念。从画面的视觉效果这一角度来看,优秀的摄影图片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境深远,回味悠长的,这类图片的画面并不是十分“惹眼”,但由于具有深刻的主题,观众能够在细细品味中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另一种是不需要观众进行什么思考,直接在画面的结构上就能获得强烈的视觉感受的,摄影图片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就是视觉冲击力。
  在竞争态势异常激烈的现代媒介环境中,发挥摄影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平面媒体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大幅封面版图片的运用就是强化视觉冲击力的手段之一。
  要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需要摄影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而惊心动魄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即使不具备奇特的形式也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亚当斯的《枪毙越共》和迈克・韦尔斯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这就要求摄影师注意选择那些信息量大、感人至深并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瞬间;富有情调、幽默诙谐或是气势恢弘的场景也能够强化摄影艺术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转换视角等技术手段,同样能够使画面产生奇特的效果。
  除了纪实性、瞬间性和图像性之外,摄影艺术还具有一种物质性或称技术规定性的重要特征,在第一章“摄影艺术必须以技术作为依托”一节中,我们曾对科技与摄影艺术发展的关系作过详细的论述。简而言之,摄影艺术是一门对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有着高度依赖的艺术,摄影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摄影器材的发展密切相联,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必然规律。

  摄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

  术之后,到十九世纪末,出现了肖像摄影,绘画派摄影和纪实摄影。摄影艺术逐

  渐走向成熟。
  摄影属于造型艺术,诉之于视觉。与绘画的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等的共

  同点的存在是由于其艺术形象是在平面的空间上展示出来。但是摄影创作必须面

  对实体,摄影行为就是现实中实体再现,与绘画的区别由此而来。
  关键词:空间 造型视觉 绘画 艺术语言 色彩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

  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

  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

  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

  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

  ,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一.摄影艺术的空间感
  空间感,亦称深远感,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画家们

  所倡导的“画贵深远”,就是强调绘画要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样,在中外摄影史上,

  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亦多是摄影家们娴熟地运用透视规律成功地表达出深远空间

  感的结果。如亚当斯的《月升》,张印泉的《七星烟雨》等,即是如此。摄影艺术

  的空间感是怎样借助透视规律表现出来的呢?或者说,摄影作品表达空间感是运用

  的什么“材料”和“语言”呢?摄影艺术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用的艺术语言主要

  是线条和影调。因为摄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形体透视,即线条

  透视;空气透视,即影调透视。当然,这两种透视,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

  的,同时又要借助适当地选择光线和拍摄角度等来实现。所谓线条透视,就是通过

  线条的交织关系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大小,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菲律宾一位摄影家

  拍摄的《寂寞之路》,利用墓地十字架有规则排列所形成的线条会聚,表达了深远

  的空间和深邃的意境,耐人思索。所谓影调透视,就是借助影调的浓淡明暗对比,来

  表现景物的远近和空间的层次。画面上的影调越暗,表现景物就越近,影调越淡,表

  现景物就越远。摄影家们常常利用丰富的影调层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

  把观赏者的想象渗入深远的空间。
  二.摄影艺术的立体感
  摄影画面的立体感,即体积感,是使摄影作品生动自然,真实可信的重要一环。摄影

  艺术与雕塑艺术不同,它是借助占有两度空间(平面)的画面来塑造形象的。要克服

  平面造型的局限,塑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要

  运用自己所固有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上表现出客观对象的三度空间,即表现出所摄

  对象的立体形状。摄影艺术表现立体感所运用的技术技巧手段和具体方法可以多

  种多样,但是,它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基本上是光线和影调。逆光和侧光以及富于变

  化的影调,都可以较好地表现立体感。比如,我们所看到的许多成功的黄山风光照

  片,之所以画面有立体感,生动地表现了黄山的多姿多彩,就在于光线变化多,影调

  变化多,画面层次丰富,在灰色的影调间常有条条、块块、片片的明亮影调闪现,使

  人们真切地感到朵朵白云奇妙地穿行于山峰、松林之间,其妙无穷。
  三.摄影艺术作品的质感表现
  摄影作品所表现的物体的质感,即物体的表面结构感,如同立体感一样,虽不是所有

  作品都具备的,但它确实亦是使一些作品的画面增添光彩,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

  方面。如果画面上所表现的对象,不是漆黑一团,就是白版一块,表现不出质感来,

  就不仅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而且会缺乏吸引力,无法使人产生鲜明的印象。摄影

  画面要能充分地表现质感,赋予人们质地美感,就要调动摄影的艺术语言,即要*选

  择和运用光线、影调来实现。如,表现物体的粗糙面运用硬侧光,表现物体的光滑

  面用柔和的侧光,表现物体的透明镜面用柔和的逆光,这样既可较好地表现出它们

  的质感,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美化物体的表面结构状态。巧妙地运用光线和

  影调表现被摄体的质感,是一些著名的摄影家创造艺术美、赋予人们形式美感的重

  要手段之一。亚当斯可谓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在这方面十分精心,他的不少作品,

  如《山丘》等,都是质感表现方面的范例。
  四.摄影艺术表现动感的艺术语言
  表现动感,使摄影画面呈现动态的美,亦是摄影艺术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莘辛认

  为,描绘动态中的美,比描绘单纯形状或颜色的美,更能使人欣喜或感动。有动感的

  画面,往往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摄影艺术属于空

  间艺术,要它表现出蕴含着时间性的动态是受到很大局限的。然而,摄影艺术的科

  学性,又使其能利用自己的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较为自由地在平面材料上表现动

  态。摄影艺术的动感表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途径,除了技术技法之外,恐怕就有

  赖于艺术语言了。就是技巧的运用,亦往往是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一起的。摄

  影家可以利用摄影特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许多富有动感的艺术画面。如第十三届

  全国影展获金牌奖的《银鱼》,将近百条银鱼巧妙地排列成涡旋形曲线,让人们的

  视线围绕着整个“小鱼群”旋转,给人以鱼儿在水中欢快地遨游并追逐嬉戏的视觉

  形象。作者对涡旋形线条别具匠心的运用,使已经失去生命的小东西恢复了活力,

  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脱弦之矢》亦是一幅洋溢着动感的好作品,这种动感的形

  式所依据的主要就是线条———放射性线条,没有这种线条,看来就难以表现这样

  的动势。
  五.摄影艺术中表现出节奏和韵律
  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是形式美感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人们常说的没有节奏

  和韵律就没有音乐和诗歌一样,摄影艺术若没有节奏和韵律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形式

  美。一幅摄影画面,仅有鲜明的主体和统一的基调,还常常不能构成完美的摄影艺

  术作品。有了美妙的节奏和旋律,作品才能有玩味不尽的韵味,耐人欣赏。摄影作

  品是选用曲、直等各种线条,黑、灰、白等各种光斑和红橙黄绿等各种色块,通过

  对画幅的有规律的分割,而构成画面的节奏和韵律的。任何摄影画面都离不开线条

  和色调(包括影调)等的有机组合。简明、突出、有特定含义的线条和色调的有规

  则的重复,往往可形成美妙的节奏、韵律。第十三届全国影展获银牌奖的《宝钢“

  圆舞曲”》是一幅由线条作“音符”而构成的颇具音乐感的造型艺术作品。作者

  说:“我试图用线条的韵律与节奏,表现出现代工业的特点。”画面上,银灰色钢板

  的弧形线,层层环绕,错落有序,由近及远,由大及小,由高及低,由明及暗,由实及虚

  ,由横及竖,由物及人……构成了渐变性节奏,宛如一首轻柔明快、优美动人的乐章

  ,线条及影调的有机组合,使画面统一活跃,整一而不呆滞,使人感知到形式美的节

  奏和韵律。摄影艺术的四种造型语言,之所以能够赋予人们丰富的形式美感,主要

  是因为,这些造型语言都有自己的审美意味,即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摄

  影家们就是通过熟练地把握和运用线条美、影调美和光线美,创作了许多的摄影作

  品。对于一切造型艺术来说,线条是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条件。线条美,是摄影艺

  术不可忽视的要素。摄影家们十分注重对线条的应用。他们既用线条美来建构和

  丰富形象,又把线条看作是有生命之物,借以表达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

  少成功的风光和静物作品,之所以能将自然景物人化,性格化,甚至充满了人情味,

  亲切感人,多半是作者发现和提炼线条,赋予它以人的感情的结果。风光作品《晚

  归》,调动线条的意味功能,借线条的形似来抒情,使作品耐人寻味。那几株衬托晚

  霞满天上的椰子树,其线条形状犹如站在海边翘首盼望着渔船归来的亲人的身影,

  画面感情色彩浓浓,引人联想,耐人玩味。可以说,这几株椰子树的线条语言的巧妙

  运用,胜过了千言万语。色彩,是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之一。对于摄影艺术亦是如

  此,摄影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仅可以客观描绘缤纷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

  彩的性格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的色彩语言,既

  遵循造型艺术用色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与绘画不同,它要受客

  观景物本身的色彩的制约。它所采取的用色途径基本上是色彩还原,即选择景物本

  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景物的色彩。

你这是要写论文啊!

  • 《纯影调——黑白摄影的艺术与魅力》笔记
  • 答:16、无论摄影师是不是艺术家,他都是一名愉悦的感官主义者。原因很简单,眼睛是做感官买卖的。17、哪些摄影的规则只会阻碍情绪的表达,完美的技术只能制作“好”的照片,而不能缔造传奇。18、一张富有表现力的照片也许是精巧的,也许是浓重的。影调与画面构成的相互呼应,将是极其有力的手段。19、竖...

  • 论摄影的内容简介
  • 答: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

  • 艺术性与纪实性的统一是摄影艺术最大的审美特性。()
  • 答:2、图像性。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并与之交流的最简单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图像。无论摄影作品属于哪一种类型,其表现纪实性的主要方式都是图像。3、现场性。摄影艺术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拍摄现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创作摄影艺术的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比较以及选择拍摄现场的特定事物。4、瞬间性...

  • 人像摄影写真前期拍摄经验总结
  • 答:正如我在人像摄影之初,虽经常听说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也明白光线的重要性,但到实际拍摄的时候,却极易忽视光线带来的影响,至少不会考虑的那么细致,比如光线的...另外,不同视角与焦段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构图方式,特写,半身、全身像及环境人像所用到的构图不尽相同,一组作品中将这些视角结合,会让你的作品变得丰富。其实...

  • 论摄影的介绍
  • 答:《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

  • 苏珊桑塔格的著作
  • 答:在《反对阐释》一书中,桑塔格提出了她最著名的观点之一,即反对过度阐释艺术作品。她认为,过度的阐释会剥夺艺术作品的直接性和感性体验,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她主张以一种更直接、更感性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艺术。《论摄影》则是她对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这本书中,她不仅探讨了摄影的...

  • 求推荐几本可以提升摄影技巧的书籍?
  • 答:可以提升摄影技巧的书籍一:《论摄影》。这本书主要讨论与揭示了名为“摄影”这一活动以及与之产生的“照片”的功能属性。例如摄影伦理、关于阿勃丝与韦斯顿、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造型、观念、绘画艺术之间的反思等。它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

  • 4本经典摄影书推荐|世界经典摄影书籍推荐
  • 答:从中东冲突到非洲艾滋病蔓延,从狂欢者的尽情宣泄到宗教徒虔诚的膜拜,人类种种生存状态,在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下,无不得到深入而有震撼力的表现。中国读者可从中领略纪实摄影的多种风格和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本书的选题既体现了报道摄影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传统,又覆盖了广泛的生活面。有的选题...

  • 读书笔记: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
  • 答:艰涩难懂的摄影理论知识,关于艺术真实和虚伪的讨论,关于美和社会学的讨论。摄影,究竟应该不断去寻找美发现美,还是反映现实的怪诞,肮脏,残酷?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照片,提供证据。摄影,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利工具。相机像...

  • 摄影算不算艺术
  • 答:摄影也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艺术摄影,这种摄影就是艺术。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

    相关内容

    首页 新知 身健
    返回顶部

    © 星空5G w.xk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