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5G 导航

90后, 为何与父母不亲对父母不敬-

2024-07-06编辑:本站
为什么我们90后不孝顺父母亲呢?~

因为90后的生活不像以前那样艰苦,孩子都被父母亲人宠坏,所以当父母起来做主的时候,孩子却爬得父母的头上,该宠的时候就宠,不该的,就别宠,那是最好的,,

现在许多家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年轻的父母却比以前有多个孩子的父母还要忙,尤其在都市里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没有办法,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甚至还送进全托的托儿所、幼儿园,也就是周一到周五孩子都不回家,只有双休日与父母一起过。结果有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好像和父母不亲了,只把父母当作钱包,除了要东西时显得很要父母,其他时间反而不理父母了。比如:更喜欢和爷爷奶奶睡觉、喜欢对着外公外婆撒娇、喜欢洋娃娃赛过妈妈……还有的是妈妈一手带大的,于是孩子对爸爸就像是外人似的,哪里像有什么血缘关系。这使得父母很伤心:自己辛辛苦苦在外挣钱、竞争、拼搏,结果孩子倒成了人家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哈洛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先做了两只假的母猴,其中之一是用金属做成的,身上有一个可供幼猴吸奶的装置;另一个是用绒布做成的,身上并没有可供幼猴吸奶的装置。当幼猴与这两个“母猴”呆在一起时,可以发现幼猴除了想吃奶的时候才与金属母猴在一起以外,大部分时间里喜欢紧紧地搂住绒布母猴。原来,这是因为绒布母猴更温暖、更可靠、更像真母猴的躯体!事实上,有奶并非都是娘,猴子还需要肌肤的接触和安全的依恋。
哈洛博士的实验告诉我们:动物除了生理的需要以外,还需要安全与情感,那么人类更是如此,而且众多的研究都指出:0—3岁是安全感与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时期。这个时期谁能给孩子提供安全与情感的支持,孩子就与谁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这些需要上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可能对外部世界变得担忧、疑虑重重、不信任,甚至恐惧与敌对,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与带他的爷爷奶奶更好,也是为什么全托的孩子总显得与父母有些距离,而且这个距离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带到,孩子今后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所以,如果要想孩子在人际能力上发展良好,首先要让孩子对外部世界有信心,热爱外部的世界,并愿意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而这最重要的开始就是亲子关系。如果连亲子关系都无法建立,又如:何发展以后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众多的关系呢?
现在有很多大城市在开展孤残儿童寄养的话动,也就是将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寄放到普通的家庭中去抚养,政府给这些寄养家庭一定的补贴,希望这些孩子能得到亲情,在人格上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不能说福利院里的生活条件不好,其实很多福利院里的吃、穿可能比普通家庭还好,可这些孩子却明显表现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运动、语言等的落后,而这绝不是单纯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那些寄养的孩子进入家庭后,语言、动作、自理等能力都能在一定时间中发展起来,但惟独人际能力却始终不强,而且不管寄养的父母怎么对他们好,他们始终都警惕着,总会露出不信任、怀疑的表情,在行为上也常常很见外似的,弄得寄养父母很是伤心。而如果3岁之前就寄养出去了,情况就好了很多,不仅能自然地称呼寄养父母为爸爸、妈妈,而且还表现出亲昵的举动。如此的不同,就是因为早期依恋的原因。
因此,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能力,那么就给予孩子早期的关爱吧:每天的亲吻、抚摸、拍打,即使是责罚。让孩子能天天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孩子相信在需要的时候总是有父母在身边吧!这样的时间“浪费”是绝对值得的!

出生于90年代后的孩子,被媒体喻为“新新人类”。确实,他们在生活经历、思想方式、对事物的喜好上,不再像出生于70、80年代的孩子那样,把家长视为威严不可侵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毫无疑问,之所以会发生这起家庭悲剧,首先与做母亲的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有关。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几乎没有不望子成龙的,这固然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我们今天的孩子面临的非常严峻的就业现实有关。北京这位最终命丧自己的儿子之手的母亲就曾说: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她的一切,没有了儿子她简直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什么。所以,她不惜花费三四万元的代价,为儿子选择了私立高中,并在中考前专门为儿子请了家教。 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我们的很多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加在孩子身上的种种学习压力,很有可能无法得到孩子的理解,进而遭到孩子的抵触与反抗。还以北京的这个家庭为例,那位母亲从没有对儿子说过自己是多么爱他,儿子也从没有告诉母亲自己的理想和他所希望的生活,因此,母子俩形同陌路,谁也无法理解对方的思想,谁都看不到对方所做的努力。如此这般,尽管母亲完全是出于对儿子的学习和未来的极端关心,“痛打”他,监督他背外语、喝令他抄单词,都有可能被他视为绝情与不爱他。 综观我们四周,父母与“新新人类”的孩子缺乏交流与沟通、互不理解的形象比比皆是。 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很多做父母的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比如说,对某件事我是怎么想的,我又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你做了些什么,我希望你为我能够做些什么;你在我心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你又是怎么看我的;我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需要你的什么样的帮助,而你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我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予你帮助等等,孩子都是不知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由于不能理解父母的爱,竟变爱为恨,最终酿成令人扼腕的悲剧。 可见,孩子与父母不亲,对父母不敬,顶嘴不听话,难以沟通,是“病在儿女,根在父母”。所以说,教育孩子必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消除他们的意识障碍,使他们自觉地接受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那么,如何与现代“新新人类”孩子较好交流与沟通呢?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如下6点意见,很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参考。 1.创造一种“听的气氛”。让十几岁的孩子坐下来严肃地谈话这种方式不可取,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晚饭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一些父母忽略。父母应对孩子们每晚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让孩子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觉。 2.学会“平行交谈”的艺术。无论你在家中有多忙,都要留意一下孩子,并与之平行交谈。这种非对抗性的环境对父母、孩子都适合。特别是父亲,很少意识到这一点,这样的交谈可以避开与孩子的“冲突”。 3.做一个顾问而不是上司。父母给孩子建议,甚至好的建议他们也会不理睬。当你知道孩子犯错了,重要的并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事情弄明白,通常,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十分自负,他们总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任何问题。 4.要有统一阵线。以前父母各抒己见时,孩子通常不敢钻空子,现在孩子大了就不同了。办法是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父母必须保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问题,使危机结束,让孩子安心,父母彼此支持,才有家庭的信任感。 5.给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领地,为了自己的隐私,他们会有情绪和对物质要求的不满,作出简短无礼的回答。 6.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话。当你把事情、道理写清楚,孩子们一遍遍地自己读,相信比你说会更加有效。

相关内容

首页 新知 身健
返回顶部

© 星空5G w.xkyn.com